螃蟹文化
會吃蟹的人需首先明白蟹中的精品和廢品。就是說精品需要一絲一絲地去吃干凈,而廢品是吃不得的,需去除丟棄。如寒性十足的“蟹蓑衣”“蟹六角”“蟹和尚”“蟹黑線”是不能吃的,誤吃了輕易發病。初次吃蟹的人,在吃蟹“老手”邊講解、邊示范的指導下,由表及里,去廢存精,了解位置,知道危害,才能吃個明白,吃個舒暢,否則誤吞臟物、寒物,可能會適得其反——想嘗鮮卻吃出病。
為注入品蟹時的文化內涵,吳地早就發明了一套“蟹八件”的吃蟹工具。如鉤、針、剪、錘等,品蟹時通過各種小巧玲瓏的器械去耐心地“勾引”蟹肉,更附加了品蟹時的閑情雅趣。昆山政協為弘揚蟹文化,又重新推出“蟹八件”,使品蟹更有玩味,更有吸引力。
有時要宴請一些非常重要的嘉賓,除了品蟹,還要做出一些與蟹有關的精美細菜,如“蟹王扒翅”、“蟹黃鵝掌”、“蟹油蝦球”、“佛手蟹菊”等。這些聞名蟹菜大多是昆山特級烹飪巨匠劉錫安先生的“創造發明”,每道蟹菜總有星星點點的蟹黃,絲絲縷縷的蟹肉,或漂浮在湯液中,或夾雜在魚禽中,看了口水欲滴,吃了印象深刻,使品蟹又有了別樣的美妙。
吃蟹的步驟也沒有先后劃定,有人先腳后“斗”——把精致品味;有人先“斗”后腳——趁熱先享用蟹黃或蟹膏,然后再“各個擊破”。吃蟹要有巧勁,如吃腳可先咬斷兩頭關節,通過用力一吸,細絲白肉立馬獲取;蟹砣也應順絲橫吃,這樣條肉就能順利地在腔體掏出;可用吃完的蟹斗作為攪和器,用蟹腳的爪尖作為挑撥器,慢條斯理地“解剖”,不遲不疾地“攻克”,以免雙手沾上良多油膩,搞成一副看似“風卷殘云”的狼狽相。
大閘蟹固然是上等滋養品,特別是含有豐碩的蛋白質和氨基酸,但蟹性寒,又腥氣十足,所以品蟹時還需配備老醋、生姜、紅糖等,按一定比例調制成酸中帶甜、咸中帶辣的調料,取肉再蘸汁,調味又驅寒,沁人肺腑,美不勝收。喜酒的還可備黃酒一碗,品蟹間隙,喝上一口黃酒,熱流涌動,既增加情調,又有暖身的作用。
品蟹是一種細活,是一種文化,是一種情趣,是一種享受。會吃蟹的人吃得既快又干凈,并可將蟹殼還原成一個蟹形;不會吃蟹的人,像“亂嚼西瓜子”一樣,連殼帶肉亂吃一氣,只是嘗到了一點鮮味而已,其它可能一無所獲,這種人戲稱為“牛吃蟹”。
- 上一個:古人和現代人的大閘蟹“蟹”禮
- 下一個:第一個吃蟹的勇士